导读性生活是情侣、夫妻之间最重要的一种情感调节活动。但是如果在进行过程中出现阳痿、早泄这种尴尬的情况,那一定要引起男士的注意了。因为长期性生活不协调,可能会破坏夫妻、情侣之间的感情关系,更甚者可能会引起男士的心理障碍。所以出现阳痿早泄的情况,要找出原因。下面小编就会为大家提供引起阳痿、早泄的原因和预防、治疗手段。6大阳痿早泄怀习惯1.自慰过多自慰本身并没有问题,但若有事无事,无时无刻地自慰,则会让你「。...
性生活是情侣、夫妻之间最重要的一种情感调节活动。但是如果在进行过程中出现阳痿、早泄这种尴尬的情况,那一定要引起男士的注意了。因为长期性生活不协调,可能会破坏夫妻、情侣之间的感情关系,更甚者可能会引起男士的心理障碍。所以出现阳痿早泄的情况,要找出原因。下面小编就会为大家提供引起阳痿、早泄的原因和预防、治疗手段。
1.自慰过多
自慰本身并没有问题,但若有事无事,无时无刻地自慰,则会让你「肾精耗散」,「肾气亏虚」,很容易导致不举。不断经常摩擦刺激龟头亦会令你变成太「敏感」而容易早洩。
2.长期吸烟和酗酒
一天抽一包烟的人比正常人发生阳痿的机率高出20倍,因尼古丁和酒精会「严重的」去抑制男性的「睪固酮」以及雄性激素的分泌,还会刺激交感神经和堵塞血管。久而久之,会令妳性慾降低,充血困难勃起不全,持久度大幅下降。
3.裤子穿太紧
穿太紧的裤子,就等于对下体「掐住喉咙脖子一样」,让其无法唿吸,从而阻碍阴囊睪丸的血液循环,造成「睪丸缺血」,精子製造困难,同样会导致早泄和阳痿。
4.长期情绪差
现代人的加班工作疲劳,精神压力过大,各种忧郁、紧张、愤怒、沮丧等等,不同的负面情绪都会抑制慾望,造成阳痿早泄。
5.熬夜
老大表示,熬夜超伤「肾精」和「气血」,只要熬夜便会「降低睪固酮生成」和导致内分泌失调,令你容易早泄阳痿。
6.不运动
若不运动,便会令你肌肉量不足,血液循环不好,阳痿早泄产生的机率便会变高。老大表示,若走几步已经气喘吁吁,「更何况你要活塞运动」。每天深蹲100下,让臀部和大腿的肌肉增加,睪固酮分泌增加,改善循环,便能增加性爱「爆发力」和持久度。
1.饮食
老大表示,男性功能每况越下,很有可能是肾精不足,血液循环很差而致,对此就要「补肾」。补肾可以多吃黑豆、芝麻、紫米、木耳、乌梅、黑枣、桑椹等食物,而要血液流通就要多食含有「类黄酮和花青素」的食物,例如蓝莓草莓黑莓等等,每礼拜两类食品各食一次,便能好好调理早泄阳痿情况。
2.穴道按摩
男生们一定要记得两个穴道,一个是「涌泉穴」,位置在脚底板从上而下约叁分之一的位置,另一个是「关元穴」,在肚脐下方叁吋的位置。这两个穴道可以「补肾助阳,强筋健骨」,每天各按一次,每次5分鐘,坚持一个月,便能看到明显进步。
3.喝黄精水
对熬夜、加班、经常失眠等的人都很有用,只要买「2钱黄精」,用热水焖泡20分鐘,其后可一直回冲到没有味道为止。黄精性质温和可每天饮用,不但可以补阴补肾,更可健脾,调理男性性功能,抗衰老除皱纹,而且价钱亦相当便宜。
4.凯格尔运动
凯格尔运动即类似大家平常「忍尿」时收缩的动作,男生们会感觉到肛门、会阴部和睾丸的收缩。大家只要一天做5次,每次做1组12下,每下收缩5秒鐘,再放鬆5秒鐘,则可促进海绵体流通,并且加强底部的肌肉,让你增加硬度,JJ重回力量。
5.看中医
老大表示,传统医学真的可以针对阳痿早洩调理,气虚的人可补气,肾虚的人可养肾,压力大的人可以疏肝解郁。中医可以根据你的情况「量身打造」对症下药,不出一两个月便会明显进步。
1. 缺乏刺激
如果另一半像死鱼不太会动、不会叫以及没有表情,男生就较容易软掉。
2. 阴道太湿润/太乾
阴道太湿润可能使性爱时感觉到空洞感;而太乾燥进行活塞运动则会有摩擦疼痛感,也可能导致中途软掉。
3. 药物影响
如感冒药、止痛药甚至是秃头药都可能影响勃起功能。
4. 约会前过量酒精
大量酒精也会影响勃起,让性行为表现失常。
5. 情绪焦虑
难得的一场约会想要好好表现,但焦虑让越期待表现越失常,可能进行到一半因为紧张而软掉。
6. 两人关系不好
和另一半刚大吵完,或约会对象根本不是你的菜、自以为要当屠龙高手,这时可能做到会意兴阑珊而软掉。
为什么都是说重阳节"忌行房”?真相是什么?2024-10-11
重阳以至,这些禁忌要了解2024-10-11
重阳节至,关爱老年人2024-10-11
认识猴痘,做好自我防护2024-08-30
最可怕的中年危机-脱发!正确认识脱发,找到合适治疗方法2024-08-30
更年期私处保养5重点,让你身体更轻松2024-08-30
最可怕的中年危机-脱发!正确认识脱发,找到合适治疗方法2024-08-30
更年期私处保养5重点,让你身体更轻松2024-08-30
爱护自己的身体,女性体检关注这10个项目2024-08-30
睡眠不足危害大?睡多久才健康?2024-08-30
开学保健攻略:打造孩子健康饮食习惯,远离“病从口入”威胁2024-08-30